QQ客服
800062360
欢迎访问混改并购顾问北京华诺信诚有限公司!
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山东、天津等地产权交易机构会员机构
咨询热线:010-52401596
国资国企动态
2013-07-20
别让“通胀预言”自实现
近期物价持续走高使一些居民对物价走势看涨,产生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。在北京、安徽、陕西等地,一些居民为避免手中的余钱在通胀中贬值,出现“突击性”投资行为,除热衷购买房产、黄金和艺术品等保值资产外,还纷纷投资股票、基金、外汇等理财产品,这表明一些群众对发生通货膨胀有担忧。
对此,各级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措施,安定人心,避免心理恐慌与价格上涨产生叠加效应,推动“预期通胀”变成“现实通胀”。
当前在一些地方,突击性投资已经稍露端倪。在合肥,不少楼盘价格较去年每平方米涨了约500元左右,但销售仍十分火爆。一位开发商说,最近合肥再现排队买房、摇号卖房的景象,许多楼盘开盘两天就卖出70%的房子。
除了突击买房,投资证券、股票、购买其他具有保值功能的艺术品、收藏品或者贵重金属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。并且,凡与投资、保值相关的商品最近都不同程度地涨价,如长沙的红木类雕刻工艺品,普遍上涨了30%左右。现在不再是短缺经济时代,人们已不像过去那样大量囤积日常生活用品,而是选择将手中的钱换成能保值的资产。
从后果看,此类“突击性”投资很容易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过热。同时由于目前国内的投资渠道有限,除了房市、股市外,缺乏更多的投资选择,而上述两个市场的泡沫已大,大量资金涌入势必会推动价格虚高。一旦泡沫破灭,将给百姓投资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损害。
中国人民银行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,当前居民对未来的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.2%,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。央行分析认为,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。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,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。当“感受通胀”大于“实际通胀”时,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。
群众的“通胀预期”和“突击性”投资行为是一个重要信号,有关地方、部门应当予以高度警惕,以防这种投资热扩散成社会普遍心理,推动加剧物价上涨,使“通胀”预言自我实现。
对此,各级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,应及时采取措施,及时公布当前的物价总体状况,为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的物价走势分析,给予公众足够的信心,使公众确信物价上涨维持在国家可控的范围内。
来源:瞭望新闻周刊
作者:杨玉华 储国强
附: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(来源:文新传媒)
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,就是“货币总量”相对“物品总量”不断增大的现象。“通货膨胀”与国内货币发行量、经济发展速度、投资增长速度、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经济指标关系密切。
第一次通胀(1979-1980)
改革开放初期,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,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。
1980年底,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.3%,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.6%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.3%的幅度,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,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%,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。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、收缩银根、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,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。
第二次通胀(1986-1988)
1986年后,由于政策调整,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,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。
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,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,增幅为174%。这是因为工资改革、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,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,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,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,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。
1988年3月,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须商品的价格,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,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%,价格平均上涨30%,最高者达到80%,尤其是家用电器、摩托车、油等化工产品。
据有关方面统计,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,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,达到18.5%,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.6亿元,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.3亿元。中央迅即做出反应,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。
第三次通胀(1992-1994)
1992至1993年,由于市场经济改革,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,允许其以溢价形式,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。同时,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,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定了价格。为了弥补差价,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,企业争上项目,外出投资,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,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。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。开发过热,项目虚增,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%。为了维持正常经营,许多企业,包括集体、私营企业,都不得不靠“三角债”来维持局面。
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%以上,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,引发“通货膨胀”。1993年,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.2%,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,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.7%,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.2%、21.7%、14.8%。新一轮通胀来临?
从2005年以来,电费、自来水费、燃气费、公共交通费、房价都在轮番涨价。今春以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开始快速上涨。国家不得不频繁使用加息等一系列措施来平抑物价。
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图片来源:找项目网